装修问题

配电箱的空开怎么选择?

提问者:挑剔的嘴2024-05-26

一般需要安装总开关容量在32A-40A,照明安装16A的空开,插座可以选择安装16A的漏电开关,空调选择20A的漏电开关就可以了。

仟木源家居 112024-05-17

空气开关的电流额定值一般要大于等于负载的额定电流值,而线路的额定电流值应大于空气开关的额定电流值.如果开关电流过小,会误动作,负载一起动可能就跳闸了,如果开关电流过大,负载出现了问题,开关能不能及时跳闸,如果导线的载流量比开关的值小,就会导至导线烧坏了,开关也不跳,导线过粗又会造成浪费,是没有必要的.所以要算好先计算好负载的电流、再计算线路线径、最后确定开关的容量;  开关要大于负载的电流,导线的载流量要大于开关的额定电流.

九州至尊 202024-05-17

进线选40A双极断路器,照明单极16A,厨房、洗手间、客厅、卧室插座和空调两路供6个20A单极漏电开关(一个开关占两位),共用15位,余1位备用。

Shiro白小白 172024-06-03

您好,1.  微型漏电器的漏电附件动作时间,有意识的延时是没有的,但是动作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IEC10091中的5.3.8以及  GB16917.1中的5.3.8条例中对此都有明确的限定,要求最大动作时间小于0.3秒,本产品基本上可以做到0.06秒;
2.漏电开关只有漏电保护功能,而漏电保护断路器有短路保护、过载保护和漏电保护功能;
3.采用条形码管理系统,可靠的条形码和防伪标签双保险系统,双重识别,双重保护。

红豆花花花 402024-05-21

A、挑选合格线径的电线不是指原来的电线合不合格,而是指在适用中选择合适线径的电线,这是在电线质量没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电线质量合格就不会发生火灾隐患的。比如:1平方毫米的电线正常承载6-8A(安培)的电流,如果负载功率是6000W(瓦),那么计算所需电线截面的公式就是  电线负载电流=负载功率6000W瓦/电压(住宅电压一般为220V伏特)=27.3A  所需电线截面=电线负载电流27.3/8=3.42平方毫米  一般塑铜线常用规格为1.5、2.5、4、6、10、25.....  那么就需要选择4平方的电线作为电路电线。  B、普通的电线外皮并不阻燃,有经济条件的最好选择低烟低卤阻燃电线,这种电线昆仑、慧远、海燕都有。一盘也就贵个十几块钱,但相对安全不少。  C、照明线路负载低于1500W的选择1.5平方的就完全足够,也可以放大采用2.5平方的。空调和热水器最好单走,因为空调的启动时的瞬间电流可能会达到正常电流的2-3倍,这就是大家有时启动大功率空调的时候有时灯会暗一下的原因,而其他精密电器和空调走一路的话,可能会因为瞬间电流过大损伤电器。热水器长时间加热,负载的电线散热是比较大的,如果和其他用电器在一起使用,聚集大量的热量可能会引起火灾。普通插座一般采用2.5平方,也可采用4平方,插座的主线最好采用4平方的。  2P以上的空调和4000W以上的热水器最好采用4平方的,如果是7000W左右的即热式热水器最好采用6平方的。不建议使用7000W左右的即热式热水器,因为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火灾隐患。这种产品实际从安全性上并不很成熟。

ellegirlme 472024-05-28

在照明总配电箱内采用漏电保护总开关,照明应该采用1P+N的开关,这样做主要有2个好处,1)有利于故障查找。例如照明线路发生漏电而漏电不是相线而是零线,这样的话用1P的就很难查找出故障发生在那个回路,若配电箱采用RVV导线还可以一路一路断开,若采用单根BV线麻烦了,查找漏电故障要知道那根线对应那个回路,非常不方便。2)防止误跳闸。很多老电工不明白漏电开关以后的零线是不能和地线相连接或者和设备外壳相碰,在安装或者维修的时候相线处理的很好,但是零线包都不包就这么扔在一边,导致零线碰到设备外壳或者吊顶支架等导致漏电开关动作。如果采用1p+N的开关将不会有类似事情发生。但是很多工厂配电都采用总开关不装漏电开关,照明采用1P,插座采用漏电开关,这个主要是从经济性和供电可靠性角度考虑的。这个和工程造价,成本有关,毕竟1P+N比1P价格高,所以如果可能尽量使用1P+N。1P+N:用于单相电路,相线带保护,N线不带保护,N线仅隔离,发生短路时,由相线切断后,带动N隔离,N隔离时相线已断开,但时间间隔很短,宏观表现就是一块断开。
2P:用于单相回路时,N线也带保护,但是  由于N线保护而动作,必须能同时切断相线,即:双极开关。

maggie800315 52024-05-29

您好,总开电流大于分开关的电流  当支路出线故障时不影响其他支路的负载的运行  电流根据负载选择  三相负载选3极  单相负载选单极  插座回路选带漏电保护的。希望回答能让您满意

伯妮新娘 37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