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问题

谁知道古代陶瓷餐具是啥样的?

提问者:西夏唐古特2024-05-20

餐具从材质到形制的发展演变,既是人类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人类饮食方式和文明进步的标志。基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对中国餐具的演变发展做一系统梳理与研究,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地揭示中国餐具发展的全貌,并为下一步从审美角度揭示中国餐具的文化内涵的综合研究打下基础。一、远古时代的餐具人类起初既无规范的进食方式,甚至也没有严格意义的烹饪,只是随手将食物取来送入口腔,一切顺其自然,人类在这一时代的饮食方式,与其它灵长类动物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因此并无餐具的存在。人类饮食文化的真正萌芽和餐具的出现,是在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能够使用火和人工取火,从生食进入熟食阶段才开始的。而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制陶业的出现,则不仅标志着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正开始,也标志着饮食器制作和应用习俗的发生,这一时期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属餐具的主要有碗、钵、盘、杯等,材质是泥和夹沙的红陶,此外还出土有骨质的餐勺,这些餐勺以兽骨为主要制作材料,常见的形状有匕形和勺形。前者为扁平长条形,后者的窄柄有平勺,且制作较为讲究。两种餐勺的表面磨制都很光滑,用于取食的一端往往还磨出刃口。往往在柄端还打有一系绳的小孔,便于携带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和其他一些文化遗址出土的饮食陶器中,属餐具的主要有杯、钵、碗、盉、觯、觥、簋、壶(壶的形制除了早期的耀水壶、双连壶等以外。新增了立式壶、三足壶)、豆、盘、皿、斝、尊、杯、高足杯、觚、角、爵等,材质有泥和夹沙的彩陶、灰陶、黑陶和蛋壳陶,此外尚有髹漆的木质餐具,如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碗,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最早的嵌玉漆器——高柄朱漆杯。以及骨质的餐勺、餐叉,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27件骨质餐勺,它们多用骨片磨成,这些餐勺都是长条形,有的尾端有穿孔,最大的长16.7厘米,在江苏邳县属大汶口文化的刘林遗址也出土了57件骨质餐勺。此外,在龙山文化、齐家文化、河姆渡、马家窑文化遗址,都有数量不等的骨质餐勺或餐叉出土,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餐具制作还是以陶土质地为主。

迪拉索高品 292024-05-06

压手杯:造型为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处内收,圈足。其形体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名“压手杯”。这款陶瓷杯是明代永乐朝景德镇御窑厂创制、为皇室内廷所垄断的一种杯式。
     马蹄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陶瓷杯。敞口,斜削腹,内凹小平底,状似倒置的马蹄。明成化、嘉靖,清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明代马蹄杯有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等品种。而清代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铃铛杯:流行于明、清时期的陶瓷杯。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也叫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的铃铛杯多为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鸡缸杯: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一种陶瓷杯。名噪一时的鸡缸杯呈撇口,敛腹,卧足;外壁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画面衬以山石、花草,色泽鲜亮而柔和。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代嘉靖御窑最先仿制,庶几乱真,但署本朝年款。清代各朝多有仿制,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乾隆朝杯身加高,画面中题有乾隆帝御诗《鸡缸歌》。

蒙古无双皇帝 22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