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问题

笛子循环换气方法有哪几种?

提问者:大肉包子11232024-05-10

首先要对常规的呼吸方法熟练掌握,腹式呼吸,腹部有支撑,换气快速沉稳,喉结下沉,口腔含气能做到放松自然,音色柔美亮丽,运用自然于心,这是前提也是最难掌握的,许多吹了几年笛子的,吹出来的音色都不好听,在常规的呼吸方法掌握以后,下一步练习用腹部支撑不动、不呼气,单用口腔的负压吹响笛子的各个音阶,这步也容易过,第三步是一边用鼻子吸气,一边用口腔负压吹响笛子,这步也容易,第四步就是口腔吹响笛子,鼻子也吸到气了,用吸到的气使声音连续,这步较难,开始练的时候虽然能连续的吹,但是声音总是忽高忽低断断续续,没办法,就得苦练了,开始练的时候步骤较多忙不过来的时候,脑子里优先要想到的是鼻子吸气。

Coco爱美食 242024-05-21

笛子的循环换气技术是赵松庭先生在几十年前,借鉴唢呐的循环换气法,首先在他的笛曲《早晨》中运用的。此后,这个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关于它的练习方法,在赵先生的《笛艺春秋》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我在教学生时,除了让学生吹“水泡”外,还让学生练“水箭”。
  具体的是这样:先学会吹“水泡”。当学生能用细吸管在水杯里,循环地边吸气边“吹”出水泡时,说明学生已经领悟循环换气的原理了。但此时,学生的嘴劲还不足,还不能够仅用口腔中的“压缩空气”去激发笛子发出合格的声音来。此时,就要加强嘴劲的训练,而练“水箭”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
  让学生们含口干净的水,然后要他们通过口腔,风门的挤压,使口里的水形成一条细细长长的“水箭”。比一比,谁的水箭射的远,谁的水箭持续时间长。
  在能射水箭后,我又提出要求:在射水箭的同时,鼻子要能轻巧快速地”抢气“。即射出去和吸进来要同步。在熟练掌握后,我再让学生在笛子上练。
  即便能很熟练地掌握吹“水泡”,射“水箭”后,要在笛子上运用循环换气还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体会的,但此时,学生已明白原理与要领,剩下的事就是化时间去练了。先在中音或高音练,低音较难。吸气要控制好,动作要轻巧,快捷。吸入的气要与口腔的气衔接好,不要鼓腮。在一个单音上练成后,可在音阶的上下行中练习,此时,要找准循环换气的音节。也就是说,哪里方便就在哪里换气。这时,手指在运动,口鼻在循环换气,一心两用,要慢慢协调一致。最后,在旋律中也能自如地进行循环换气,那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是我另外的一个回答,既然基本原理你已经掌握了,那就不再多说。你的问题是口腔里的气不足让笛子发出声音,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可能是你口型变化了,第二口劲还不够。
  第二种原因可能性大些,口劲不足,口腔挤出来的气不足吹响笛子,气流速度还不够。可以先试试在中音笛的中音区练习(E调或者D调都可以,但最好不要用梆笛),梆笛对口劲要求更高,练习方法是,先吹吹梆笛,练练口劲,再在中音笛上练习循环换气技巧,刚开始可以鼓腮找找感觉,熟练以后再尝试不鼓腮。

老猫啊老猫 232024-05-16

1、因要鼓起两腮,就会引起口形的变化,进而影响笛子的音色和音量。
2、鼓起两腮,不但吹起来很费劲,同时也不雅观,容易引起观众为吹奏者担心,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
乐曲的演奏效果。
3、气的储存量小,强度较差,往往不能吹奏高强的特长音和大段乐曲,易使笛音中断。
这种“鼓腮换气法”使用在唢呐上效果不错,而照搬在笛子演奏中就不很理想呢,通过研究和实践找到了如下原因:
1、因为唢呐是双簧管乐器,它是用嘴包住扁圆形的哨子,用气息去吹,使哨子振动发音。也就是说,只要有气基本上就可以吹响。所以,当你鼓腮之后口形外表虽已变化,但并不影响嘴里(口腔内)的吹奏形态。笛子是吹孔乐器,它是靠“风门”,将气息恰当地送入吹孔而发音。所以当两腮鼓起之后,口形就不能保持原样。风门就要引起变化,故笛子也就不能正常发音。
2、唢呐上大多还有一个档片,这个档片可以帮助嘴的控制,在鼓腮之后,双唇有力地顶住档片,这就大大增加了两腮的压缩(控制)力量。也就有力地增大了气的储存和排气时的压力。而笛子上却不能装置和使用这个档片。
五十年代末,演奏家们在原鼓腮换气(特长音演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琢磨,练习和演奏实践,使这一技巧更加充实、完整和规范并把这一技巧定名为-----“循环换气”法和从理论上作了文字总结,于1962、1963年,先后两次在《解放军歌曲》上发表。
这种“循环换气”法,解放了鼓腮换气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火星电台666 44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