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问答

宁波现在过年的风俗习惯?

里面没有猪油馅的那种。
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危险地区除外)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小汤圆,可以到寺庙参拜。
如果是佛教人士过年大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
大家要一起吃团圆饭。
大年夜要放焰火。祈求来年平安

殷血丹霞 492024-05-08

(危险地区除外)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小汤圆过年大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
大家要一起吃团圆饭。
大年夜要放焰火。里面没有猪油馅的那种

jingeyijie 332024-05-18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好的给分

凯凯妞妞 292024-05-17

过年大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
大家要一起吃团圆饭。
大年夜要放焰火。(危险地区除外)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小汤圆。里面没有猪油馅的那种。
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
如果是佛教人士,可以到寺庙参拜。祈求来年平安。
可能不够专业。不好意思。

Incana1992 102024-05-19

过年大人要给小孩子压岁钱
大年夜要放焰火。(危险地区除外)
正月初一早上要吃小汤圆。里面没有猪油馅的那种
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
如果是佛教人士,可以到寺庙参拜。求来年平安

寻找梦想之旅 262024-05-10

一、从腊八至除夕为辞旧迎新的准备时段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故名。腊八节要吃“腊八粥”,“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开始作准备,包括做年糕、办年货、掸尘、谢年、做年夜羹饭等。期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有民谚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祭灶君的供品为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如今宁波城乡多数人家已经不用旧式灶头,祭灶这一习俗也随之淡出。祭灶果改名为迎春果后,作为节令食品仍在应市,尽管现在糖果糕点花色繁多,但外婆还是会在“祭灶日”前向未成年的外孙送去一包迎春果。
谢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家庭祀神,主祀“南朝一切圣众”,传说宋亡后,人们借此表示对南宋众位皇帝的哀思和对故国的怀念,后相沿成俗。谢年在祭灶至除夕前一两天之间举行,祀毕由家人和亲友共同聚食。
除夕又称三十年夜,如月小则称廿九夜,旧时这是最为忙碌的一天,需要完成的活动除接灶君外,还有:
1. 张贴大红春联、福字、门神、年画等,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还要将年糕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以象征“缸缸满,甏甏满”。
2. 将大年初一需要动刀的食物都切好,把地扫好,把水缸的水挑满,以保证忙碌了一年的菜刀、扫帚、扁担等用具也能舒舒服服休息一天。
3. 傍晚做年夜羹饭祭祀先人,然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菜中的全鱼要留到新岁再吃,象征“年年有余”;主食为汁水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之意。年夜饭一般都比较简单,当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办得较为丰盛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全家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尽情享受平时不易享受到的浓浓亲情。近几年盛行到酒店包桌吃年夜饭,虽然省力不少,但除了“吃一餐”之外,其他含义似乎已被淡忘了。
4. 年夜饭后,长辈向家中小孩分压岁钱,临睡前要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谓可以“压祟”(“岁”与“祟”谐音)。
5. 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夜晚,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放关门炮,紧闭大门,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虔诚信佛的妇女有到寺庙坐夜守岁的。有些负债较多的穷苦人家也有到“躲债庙”过夜的,因旧时债主要在年三十夜前结清全年账目,所以连夜上门讨债,这一夜“躲债庙”里穷人多,怕触犯众怒,也就不敢跟踪去催讨了。如今守岁的习俗已演变为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等待零点新岁钟声敲响,然后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二、从正月初一起正式进入欢庆春节时段
春节的主要礼俗活动为拜年,即拜岁贺年,并有放烟花爆竹,吃汤团、年糕、瓜子,亲友欢宴,以及开展节日文娱活动的习俗。正月初一是岁首,人们穿戴一新,放开门炮后,先到祠堂向祖宗像拜年,也有清早到寺庙烧香的。然后从家里开始,按顺序由晚辈向长辈拜年,再同辈互拜。左邻右舍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词语。这一天过得好不好,在人们心目中关系到全年过得好不好,所以忌讳特别多,如不杀牲、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倒马桶、不洗衣服、不向门外泼水、不下锅煎炒(因“炒”与“吵”谐音)、不能打碎碗盏、不打骂小孩、不乞火(包括向别人点香烟)等,以犯忌为不吉。初一早晨要吃汤团或酒酿圆子、甜汤果,寄寓一年甜到头的美好心愿。
初二起走亲串友,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先本地后异地,你来我去,互相登门拜年。俗话说:“拜岁(年)拜嘴巴。”主人要以瓜子、水果、猪油汤团、炒年糕等茶点热情待客,关系密切的还要相邀宴饮和娱乐。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初十。古时,上层士大夫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对关系不大密切的亲友不一一亲自登门拜年,而改用写有祝福语的“名刺”、“名谒”相互投贺,后来演变成贺年卡被民间普遍采用,至今盛行不衰。清代起又增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至今在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中,团拜也颇为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传统的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和网上拜年,对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
初五为财神日,对商家有特殊意义,清晨要请财神,然后开门营业。初七初八,也有“走七桥”、“拜八寺”的习俗,即初七夜走七座桥、初八拜八座寺庙,以祈求人畜平安、年岁丰收。春节期间的民间文娱活动有舞龙、舞狮、跑马灯、踩高跷、佯扫地、大头和尚等,穿村走户,非常闹猛。
三、正月十三至十八为闹元宵时段
正月初十以后,所有节俗活动基本上与拜岁贺年脱钩,进而与元宵节缀联,形成春节民俗活动一个新的高潮。因正月十五是新岁最早一次月圆,月圆是美好的象征,所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节日之夜称元宵,也称元宵节。自汉至唐逐步形成了元宵观灯的风俗,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前后延续6天,正月十三为上灯夜,要做上灯羹饭,请祖先回家观灯,并要吃芦穄汤果。正月十四为试灯夜,是日农家在田头点火烧野草或干草,称“火笼”,谓可以驱蝗虫。晚上有“照蛇虫”的习俗,由小孩手提纸灯,遍照门后、墙角、天井、灶下、缸缝等阴暗处,边照边吆喝:“嗄去,哒去,赶到茅山吃草籽!”旧时还有少女请紫姑(屙缸姑娘)扶乩问吉凶的习俗。
元宵节由宗教信仰起源,发展成为一个娱乐型的节日,节俗活动以张灯、观灯、赛灯、行灯会、猜灯谜为主要特色,并引申至放焰火和社火百戏,除了舞龙、舞狮外,还有演“灯头戏”的,整个活动突出一个“闹”字,旧时有“鼓乐喧天,人声鼎沸,肩摩踵接,街填巷塞,昼夜游观,举国若狂”的描述,有人把元宵节称为中国狂欢节确实非常贴切。
元宵的节俗食品为汤团,所以汤团又称“元宵”。至正月十八落灯,整个春节活动才算结束了。落灯夜要做落灯羹饭,送观灯的祖先回去。也有妇女“走三桥”的习俗,谓可以全年消除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旧时春节习俗中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已被逐步抛弃,但有些好的习俗也淡化了,以致老一辈宁波人常常感叹年味少了。春节是一个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五彩缤纷,象征吉祥、和谐的节日;是举国欢庆,最能表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民间习俗;春节也是全球华人 心中最牢固的情结,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春节。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下,春节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年味一定会越来越浓。

bluelove1995 52024-05-25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故名。腊八节要吃“腊八粥”,“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开始作准备,包括做年糕、办年货、掸尘、谢年、做年夜羹饭等。期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有民谚曰:“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祭灶君的供品为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如今宁波城乡多数人家已经不用旧式灶头,祭灶这一习俗也随之淡出。祭灶果改名为迎春果后,作为节令食品仍在应市,尽管现在糖果糕点花色繁多,但外婆还是会在“祭灶日”前向未成年的外孙送去一包迎春果。
谢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家庭祀神,主祀“南朝一切圣众”,传说宋亡后,人们借此表示对南宋众位皇帝的哀思和对故国的怀念,后相沿成俗。谢年在祭灶至除夕前一两天之间举行,祀毕由家人和亲友共同聚食。
除夕又称三十年夜,如月小则称廿九夜,旧时这是最为忙碌的一天,需要完成的活动除接灶君外,还有:
1. 张贴大红春联、福字、门神、年画等,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还要将年糕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以象征“缸缸满,甏甏满”。
2. 将大年初一需要动刀的食物都切好,把地扫好,把水缸的水挑满,以保证忙碌了一年的菜刀、扫帚、扁担等用具也能舒舒服服休息一天。
3. 傍晚做年夜羹饭祭祀先人,然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菜中的全鱼要留到新岁再吃,象征“年年有余”;主食为汁水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之意。年夜饭一般都比较简单,当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办得较为丰盛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全家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尽情享受平时不易享受到的浓浓亲情。近几年盛行到酒店包桌吃年夜饭,虽然省力不少,但除了“吃一餐”之外,其他含义似乎已被淡忘了。
4. 年夜饭后,长辈向家中小孩分压岁钱,临睡前要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谓可以“压祟”(“岁”与“祟”谐音)。
5. 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夜晚,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放关门炮,紧闭大门,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虔诚信佛的妇女有到寺庙坐夜守岁的。有些负债较多的穷苦人家也有到“躲债庙”过夜的,因旧时债主要在年三十夜前结清全年账目,所以连夜上门讨债,这一夜“躲债庙”里穷人多,怕触犯众怒,也就不敢跟踪去催讨了。如今守岁的习俗已演变为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等待零点新岁钟声敲响,然后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二、从正月初一起正式进入欢庆春节时段
春节的主要礼俗活动为拜年,即拜岁贺年,并有放烟花爆竹,吃汤团、年糕、瓜子,亲友欢宴,以及开展节日文娱活动的习俗。正月初一是岁首,人们穿戴一新,放开门炮后,先到祠堂向祖宗像拜年,也有清早到寺庙烧香的。然后从家里开始,按顺序由晚辈向长辈拜年,再同辈互拜。左邻右舍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词语。这一天过得好不好,在人们心目中关系到全年过得好不好,所以忌讳特别多,如不杀牲、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倒马桶、不洗衣服、不向门外泼水、不下锅煎炒(因“炒”与“吵”谐音)、不能打碎碗盏、不打骂小孩、不乞火(包括向别人点香烟)等,以犯忌为不吉。初一早晨要吃汤团或酒酿圆子、甜汤果,寄寓一年甜到头的美好心愿。
初二起走亲串友,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先本地后异地,你来我去,互相登门拜年。俗话说:“拜岁(年)拜嘴巴。”主人要以瓜子、水果、猪油汤团、炒年糕等茶点热情待客,关系密切的还要相邀宴饮和娱乐。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初十。古时,上层士大夫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对关系不大密切的亲友不一一亲自登门拜年,而改用写有祝福语的“名刺”、“名谒”相互投贺,后来演变成贺年卡被民间普遍采用,至今盛行不衰。清代起又增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至今在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中,团拜也颇为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传统的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和网上拜年,对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
初五为财神日,对商家有特殊意义,清晨要请财神,然后开门营业。初七初八,也有“走七桥”、“拜八寺”的习俗,即初七夜走七座桥、初八拜八座寺庙,以祈求人畜平安、年岁丰收。春节期间的民间文娱活动有舞龙、舞狮、跑马灯、踩高跷、佯扫地、大头和尚等,穿村走户,非常闹猛。
三、正月十三至十八为闹元宵时段
正月初十以后,所有节俗活动基本上与拜岁贺年脱钩,进而与元宵节缀联,形成春节民俗活动一个新的高潮。因正月十五是新岁最早一次月圆,月圆是美好的象征,所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节日之夜称元宵,也称元宵节。自汉至唐逐步形成了元宵观灯的风俗,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前后延续6天,正月十三为上灯夜,要做上灯羹饭,请祖先回家观灯,并要吃芦穄汤果。正月十四为试灯夜,是日农家在田头点火烧野草或干草,称“火笼”,谓可以驱蝗虫。晚上有“照蛇虫”的习俗,由小孩手提纸灯,遍照门后、墙角、天井、灶下、缸缝等阴暗处,边照边吆喝:“嗄去,哒去,赶到茅山吃草籽!”旧时还有少女请紫姑(屙缸姑娘)扶乩问吉凶的习俗。
元宵节由宗教信仰起源,发展成为一个娱乐型的节日,节俗活动以张灯、观灯、赛灯、行灯会、猜灯谜为主要特色,并引申至放焰火和社火百戏,除了舞龙、舞狮外,还有演“灯头戏”的,整个活动突出一个“闹”字,旧时有“鼓乐喧天,人声鼎沸,肩摩踵接,街填巷塞,昼夜游观,举国若狂”的描述,有人把元宵节称为中国狂欢节确实非常贴切。
元宵的节俗食品为汤团,所以汤团又称“元宵”。至正月十八落灯,整个春节活动才算结束了。落灯夜要做落灯羹饭,送观灯的祖先回去。也有妇女“走三桥”的习俗,谓可以全年消除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旧时春节习俗中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已被逐步抛弃,但有些好的习俗也淡化了,以致老一辈宁波人常常感叹年味少了。春节是一个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内容丰富,五彩缤纷,象征吉祥、和谐的节日;是举国欢庆,最能表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民间习俗;春节也是全球华人 心中最牢固的情结,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春节。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下,春节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年味一定会越来越浓。

Summer若然霜寒 162024-05-16

1. 张贴大红春联、福字、门神、年画等,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还要将年糕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以象征“缸缸满,甏甏满”。
2. 将大年初一需要动刀的食物都切好,把地扫好,把水缸的水挑满,以保证忙碌了一年的菜刀、扫帚、扁担等用具也能舒舒服服休息一天。
3. 傍晚做年夜羹饭祭祀先人,然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菜中的全鱼要留到新岁再吃,象征“年年有余”;主食为汁水年糕汤,寓“年糕年糕年年高”之意。年夜饭一般都比较简单,当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办得较为丰盛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全家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尽情享受平时不易享受到的浓浓亲情。近几年盛行到酒店包桌吃年夜饭,虽然省力不少,但除了“吃一餐”之外,其他含义似乎已被淡忘了。
4. 年夜饭后,长辈向家中小孩分压岁钱,临睡前要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谓可以“压祟”(“岁”与“祟”谐音)。
5. 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夜晚,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放关门炮,紧闭大门,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虔诚信佛的妇女有到寺庙坐夜守岁的。有些负债较多的穷苦人家也有到“躲债庙”过夜的,因旧时债主要在年三十夜前结清全年账目,所以连夜上门讨债,这一夜“躲债庙”里穷人多,怕触犯众怒,也就不敢跟踪去催讨了。如今守岁的习俗已演变为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等待零点新岁钟声敲响,然后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二、从正月初一起正式进入欢庆春节时段
春节的主要礼俗活动为拜年,即拜岁贺年,并有放烟花爆竹,吃汤团、年糕、瓜子,亲友欢宴,以及开展节日文娱活动的习俗。正月初一是岁首,人们穿戴一新,放开门炮后,先到祠堂向祖宗像拜年,也有清早到寺庙烧香的。然后从家里开始,按顺序由晚辈向长辈拜年,再同辈互拜。左邻右舍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词语。这一天过得好不好,在人们心目中关系到全年过得好不好,所以忌讳特别多,如不杀牲、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倒马桶、不洗衣服、不向门外泼水、不下锅煎炒(因“炒”与“吵”谐音)、不能打碎碗盏、不打骂小孩、不乞火(包括向别人点香烟)等,以犯忌为不吉。初一早晨要吃汤团或酒酿圆子、甜汤果,寄寓一年甜到头的美好心愿。
初二起走亲串友,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先本地后异地,你来我去,互相登门拜年。俗话说:“拜岁(年)拜嘴巴。”主人要以瓜子、水果、猪油汤团、炒年糕等茶点热情待客,关系密切的还要相邀宴饮和娱乐。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初十。古时,上层士大夫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对关系不大密切的亲友不一一亲自登门拜年,而改用写有祝福语的“名刺”、“名谒”相互投贺,后来演变成贺年卡被民间普遍采用,至今盛行不衰。清代起又增加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至今在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中,团拜也颇为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传统的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和网上拜年,对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
初五为财神日,对商家有特殊意义,清晨要请财神,然后开门营业。初七初八,也有“走七桥”、“拜八寺”的习俗,即初七夜走七座桥、初八拜八座寺庙,以祈求人畜平安、年岁丰收。春节期间的民间文娱活动有舞龙、舞狮、跑马灯、踩高跷、佯扫地、大头和尚等,穿村走户,非常闹猛。

何时何处 32024-05-10

贴对子烧制,提门神

宝贝baby996 52024-05-11

宁波人头脑显得比较灵光, 可能缘于他们和海外市场的接轨,香港的企业家包玉刚、邵逸夫等好多都是“宁波帮”,.每年的“甬港合作交流会”会给宁波人带来很多的商机,去年又开通了台湾直航,使他们做贸易的途径更多了。所以他们头脑更加开放一点,有更为发达的市场意识,体制意识,他们讲竞争,讲操作,讲钱。这里的民营企业很多,服装电器行业尤为发达。我国男子西服十大品牌有7个产自宁波,像雅戈尔、杉杉、罗蒙都是。欧林\奥克斯之类电器也很多.所以我到了这里傻眼了,怎么这里的人都这么有钱呀!我们学校的有些老师小小年纪就开着宝马、奔驰、凌志,差的也是东风标致307,让我好生羡慕。他们家里好多都开厂子、做外贸、搞生意,他们很会理财,买股票、买房子、买店铺,利用银行按揭倒腾来倒腾去,自己的钱越滚越多。他们绝不会把钱存在银行,而是想方设法借银行的钱,这和我们的观念有很大的区别。07年我又看中了一套房子,当时100万左右,没钱,按揭吧,可老爸老妈坚决不让,借银行的钱那利息多高呀!两家人七凑八凑交上了,可如今它已经涨到250万了,可惜咱是要自己住的,卖不得。现在老吕整天吃后悔药,要是当时把100万,付两套的首付,公积金贷款,现在不就赚了一套了,嘿嘿,咱哪有那胆量和魄力,可宁波人大多都是那么干的。
不过,他们那么有钱,可在钱上,那可是斤斤计较,分得格外清,有时真叫人不好意思。记得刚到宁波时,有一次一位老师生病住院,同组的老师打车去探病,回来后平摊买礼品的费用,其中一位老师马上提出他出的打车费,我觉得好不可思议,,可在别人眼中是很正常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几个同学一起出去,打车费是平摊,我儿子刚到宁波时也直嚷嚷:”他们咋这样”.
他们大多非常自我,自己分内的事情会认认真真干好,但别人的事,很少会出手相助。对别人貌似友善,问个路什么的一般都能热情相告,但同事之间很难走得很近,我来这些年很少接到邀请,到同事家串门。同事之间表面都笑眯眯的,实际咋样那可就难说了,他们很少有贴心贴肺的知心朋友。他们有恩怨,吵倒好了,从来都不吵,于是一点点小积怨,慢慢成了大矛盾,待到非解决不可之日,恐怕已经伤害了双方很久很深了。亲情也很淡,兄弟姐妹之间也是礼尚往来,客客气气。所以要好的同事提醒我,别被笑眯眯给迷惑了.不过诸位同窗放心,我来到宁波,一不求官,二不求发财,(当然想发也发不了)与世无争,所以和他们相安无事,他们倒觉得北方人直率好处,几年下来我也结交了不少宁波朋友。
语言、风俗 方面的差异就太大了,记得咱们小时候听过的相声《学方言》吧,里面讲宁波人讲话像在唱乐谱,1234567,倒是没那么夸张,可也挺难懂的,刚来那会,在学校里还好,绝大多数老师都讲普通话,可一见家长就麻烦了,满口哆来咪发嗦拉西,一句也听不懂,我就笑嘻嘻地听着,不时点点头,哈哈,人家走时还直夸我态度好呢,好玩吧!浙江话都难懂,学校老师有温州、金华、丽水的那话咱一句都听不懂,可咱打电话用太原话,同事们都说,刘老师你可没秘密呦,他们都听得懂。咱的太原普通话,在学校那是标准的普通话,94.5分一级乙等的普通话等级,嘿嘿,把他们震了,要知道他们有些人是过了好几次才拿到合格证呢。现在的我,宁波话大多能听懂了,但说还不行,只是偶尔蹦出一两句,有一个人河南来的老师到现在还不能完全听懂。我记得咱们讲现代汉语时,张老师讲到过不同的方言区差别很大,我是深有体会了。除了语音的不同,词汇的使用也有差异。我们说个子高,他们说长;我们说热闹,他们说闹热;我们说特别,他们说交关;我们的馍馍,他们叫淡包;有意思吧。生活习惯也和我们不一样,咱们讲究过八月十五,他们过十六;我们冬至吃饺子,他们吃酒酿圆子;我们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他们大多不贴;最有意思的是,刚来时,我买10斤面回家,邻居一个劲问我,你是不是卖淡包的。因为他们是不会自己家里做面食吃的,哈哈,他们不知道,在太原我们是50斤一袋往家里扛得。在宁波不行,潮湿会发霉的。他们不是不喜欢吃,是不会做,学校组织到西安旅游,馍馍一上来,立即抢光了,所有的面食他们都叫点心。他们吃的以海鲜为主,各种各样的海鱼、蟹、螺、贝壳类,都是活的,我很喜欢,蒸蒸煮煮也很简单,没啥技术。我给他们讲我们的拉面、削面、猫耳朵、剔尖,听的他们都流口水,这几年经过我的宣传,有不少同事缠着我要到咱太原吃面呢!---------

追梦少年0215 392024-05-13

吃团圆饭

凤凰来临 11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