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问答

常州有什么杰出历史人物?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从隋唐开科取士到订稜斥谷俪咐筹栓船兢清末,共出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建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常州籍院士有60多名,目前有56名,在全国位列第4,与苏州、杭州、北京并列历代出文人学者最多的四个城市。
南朝梁武帝萧衍,
明末清初的“乱世佳人”陈圆圆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
20世纪30年代著名影星周璇;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liushuangr 292024-06-15

延陵季子
季札(公元前576年一前484年)是春秋吴国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寿梦认为季札博学多才,豁达贤能,要他继承王位,季札却“弃室而耕”,辞之。以后他的兄、侄相继接位前又要将王位让于他,他仍固辞不受。他多次让位,古今受人敬重。吴余祭元年(公元前547年)他被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故称延陵季子。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吴灭州来(今安徽凤台),又封季札于州来,所以又称“延州来季子”。他一生以善外交、精礼乐、重承诺而见称于诸侯各国。吴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他出使鲁、齐、郑、晋诸国,广泛结交各国知名人士,扩大吴国影响,显示了杰出的外交才能。
他精通音乐,在欣赏音乐诗歌舞蹈时,能加以分析,借此推断出周朝和诸侯各国的盛衰大势。他讲信义,重承诺。有一次出访路过徐国,徐君喜欢他的佩剑,他因要继续出不能无剑而无法相赠。待其归来时,徐君已死,他祭过徐君后将佩剑挂在墓边树上。从者不解,他说,当时我心中已许诺了,怎能因他去世而违背原先的诺言呢?季子“三次让国”和“冢树挂剑”的故事世代相传,他的高风亮节,给常州传统道德和民风的形成以很大影响。晚年他住延陵舜过乡(今江阴申港),死后亦安葬于此。传说季札去世后,墓前立有孔子手书“乌乎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十字碑。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称赞:“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音宏h6ng)览博物君子矣!”季札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常州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人。常州人在名胜文笔塔下建有一座嘉贤坊,在双桂坊建有季子祠,在人民广场建有季子亭,在古延陵地域的今丹阳和江阴境内建有季子庙、季子碑,以纪念这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齐高帝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字绍伯,小名斗将,是汉代名臣萧何的后裔。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峄县)。高祖淮阴令萧整于西晋末年为避战乱,率全家过长江,迁居晋陵郡武进中都里(今武进万绥镇)。晋于此地侨置兰陵郡,称南兰陵,故萧氏遂为南兰陵人。萧道成从小就随名师雷次宗学习《礼》及《左氏春秋》。他少有大志,博学善文,仪表英异。16岁随父从军领兵,历任南朝宋建康令、辅国将军、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平南将军等职。后南朝宋王室互相争权残杀,公元477年,后废帝刘昱(音育Yu)被禁军将领所杀,萧道成推立刘准为顺帝,萧被授相国,封为齐王,掌握军政大权。公元479年,顺帝退位,南宋王朝亡,萧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南齐。萧道成就是历史上的齐高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王朝的常州人。
萧道成取得政权后,改革了宋王朝的暴政,他采纳诤言,体察民情,注重宽厚待人,以求国家长治久安。他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并以身作则,规定用金、铜制造的宫内器皿及御用仪仗等全部用铁器替代,宫中上下都要衣着无华,衣服上玉佩饰物统统取消。还减免百姓税赋。他常对人说:“让我治理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可惜没来得及实现夙愿,在位四年,便逝世了,享年56岁,死后葬于今丹阳市陵口镇泰安陵。
梁武帝萧衍
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今常州市武进)人,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侄。在南齐王朝时,官至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公元500年萧衍兄萧懿被齐东昏侯萧宝卷杀害,次年萧衍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政府极端混乱之际,自襄阳举兵东下,攻占都城建康,于公元502年称帝,建立梁朝,史称梁武帝,在位48年,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影响很大。梁武帝在执政初期,他尊儒兴学,薄赋简刑,勤政恤民。他设“谤木函”、“肺石函”、“登闻鼓”,以纳谏明冤;下令“断庆礼”、“止贡献”,禁绝臣民献纳财宝。他勤于政务,四更即起床,处理朝政或从事著作;衣布食蔬,后宫不事装饰;不饮酒作乐,生活俭朴。国事很有起色,征赋行文之地,“南超万里,北拓五千”,到梁天监十年(511)时,已统辖23州、350郡、1022县,全国安定三四十年,国库充盈,文化繁昌,极魏晋以来一时之盛。他晚年则耽迷佛教,大量建造寺塔佛像,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于他晚年相信迷信,放纵朝政,溺于慈爱,无章,导致王侯悖逆,盗贼掠杀,奸臣内外勾结,酝成侯景之乱,东魏叛将侯景降而复叛,率军渡江攻入建康,他自己被围于台城,饥愤而死。死后葬于今丹阳陵口镇修陵。
萧衍擅长文学,善诗能文,文采风流,有“诗人皇帝”之称。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懦、老经义200余卷,佛教经义数百卷,《通史》(600卷)、《金策》30卷,各种文集120卷。文集已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现有《古今书人优劣评》(1卷)、《论书》(1卷)、《梁武帝集》(32卷存8卷)。他还精通音乐,在民歌基础上创作了《江南上云乐》、《江南屏》、《采莲曲》等对后世很有影响的数十首曲子。所以唐朝姚思廉在所撰《梁书》中赞他:“历观古昔帝王之君,恭俭庄教,艺能博学,罕或有焉。”

常州第一位状元萧颖士
萧颖士(7“一768),字茂挺,梁武帝萧衍八世孙,唐代散文家、诗人,常州人。萧颖士天资聪慧,4岁能作文,10岁补为太学生,唐开元二十三年(735),19岁时廷试一甲一名进士对策第一,为常州历史上第一名状元。历任秘书正字、集贤校理、广陵参军、史馆侍制、功曹参军等职,均因不合于时而罢去。
他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时权奸李林有为相,招见萧欲提拔他为己所用,他因父丧穿孝服前往,并作诗讥讽李林甫,遭李忌恨。李林甫死后,萧被起任河南参军。时安禄山据兵叛乱,他曾为地方守臣献策守备,才略志节为人称颂。后被宰相崔园任命为扬州功曹参军,到任两天就弃官而去。客居汝南,逝世于旅舍,终年52岁。门人谥为文元先生。
萧颖士文才卓著,是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他主张文学“所务乎激扬雅训,彰宣事实而已”,注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反对“尚形似,牵比类”的骈丽文风,常教导门人不可孜孜于文辞之美,认为一味追求奇丽之间,必然导致浮浅而乖离正道。所以在文学上,他说:“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人,魏、晋以来,未尝留意”;“经术之外,略不婴心”。同时他推崇屈原、宋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曹植、陈子昂等人。他的文章大致符合自己主张。他的诗作鲜明地表现他不附权贵,崇尚正义的高洁志趣。在以竹为题的诗中,他坚定地宣告:“君子秉心,惟其坚贞矣”,“君子秉权,惟其正直矣”。他甘于淡泊,作诗常借题发挥其愤世嫉俗之情,风格峻逸峭拔。他还有志于史学,曾拟撰《历代通典》,未成。
萧颖士高才博学,名播天厂,广集门生,时有“萧夫子”之称,他教诲学生坚持道德、文章两方面修养,认为“学也者”,“所务乎宪章典法,膏腴(音鱼YA)德义而已”,
反对“征辨说,摭(音执zhi)文字”的浮夸学风。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金坛人),也是萧颖士的学生。据史书记载,日本国曾慕萧颖士之名,专派使者求见唐玄宗,请求允许萧颖士赴日为师,后被中书舍人张渐等上书谏止。萧颖士—生自甘淡泊、不慕名利,订稜斥谷俪咐筹栓船兢却乐闻人善,以推荐后进为己任,经他举荐而成名的有李阳、李幼卿、皇甫冉等数十人。同时他义和李华、颜真卿等同辈名人友善交往。萧颖士朴质自谦的胸怀为历代文人所钦佩。《新唐书;艺文志》录萧颖士《游梁新集》3卷,又文集10卷,均佚,今存《萧茂挺文集》1卷,系后人辑录,收入《四库全书》,并有《常州先哲遗书》本。《全唐诗》收其诗20首。
唐代著名诗人储光羲、戴叔伦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唐诗、宋词更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高峰,一千多年来传诵不衰,许多佳作更是脍炙(音制zhi)人口,其艺术精华简直无与伦比。在清代蘅塘退土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清代于庆元选编的《唐诗三百首续选》和清代彭定求等人选编的《全唐诗》中都收录了诗人储光羲和戴叔伦的诗作,《全唐诗》收录了储光羲诗4卷200余首,收录了戴叔伦诗2卷300余首。由此可见,金坛人储光羲、戴叔伦乃盛唐诗坛颇有影响的著名诗人。
储光羲(707—766),常州金坛人,祖籍山东兖州。726年中进士,进入仕途,先后在陕西冯翊(音仪叭)(今大荔)、河南汜水(今荥阳)、江苏安宜(今宝应)、陕西下邽(今渭南)任县尉,约于733年辞官还乡,作《游茅山五首》等诗。后又隐居终南山,与诗人王维情若兄弟,递相唱和,遂有“储王”并称之誉。747年复出升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时安禄山造反,叛军攻陷长安,储光羲“拔身虏廷”,“陷贼自归”,后遇赦返乡,有诗句“悠然念故乡,乃在天一隅”。766年逝世,葬于金坛白塔乡庄城。
储光羲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重要作家之一。岑仲勉所著《隋唐书》,摘出盛唐、中晚唐著名诗人12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孟浩然、储光羲等,评储诗“以清洗名,得陶之质”。《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著有《储光羲诗集》5卷。《唐诗三百首续选》选录其诗2首,《全唐诗》选录其诗4卷200余首。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常州金坛人。出身于学者兼隐士之家,童年侍父苦读,稍长拜著名文学家萧颖士为师,“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曾以“文学政事见称萧门”,“为门人冠”。756年与亲族避战乱于鄱阳(今江西鄱阳),战乱稍平,赴京游学应试。任过湖南转运留后、涪州督赋、浙江东阳令、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在任职内“所至法威兼著,治行称最”。他抑权豪、劝农桑,政通讼简,便民利民,史称“清明仁恕”,有一定的政绩,深得人民竭诚拥戴.789年在回乡途中客死四川成都,第2年返葬金坛城南郊。唐翰林学士梁肃撰神道碑,权德舆撰墓志铭,明代知县张翰冲题其墓曰:“诗伯夜台”(大诗人之墓)。戴叔伦工诗,尤擅五律,书法亦笔画疏瘦,婉丽劲疾,不在唐诸子之下。他的诗是以反映当时农村生活见长的。如《女耕田行》、《边城曲》、《屯田词》等,大多即事名篇,采用七言歌行的形式,可以看作是自居易倡导的新乐府的先导。他论述诗境的一些名言,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等,对宋、明以后主张神韵和性灵的诗人产生过较大影响。《唐诗三百首》中收有他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首,《唐诗三百首续选》选其诗5首,《全唐诗》录其诗2卷300余首,《全唐文》录其文2篇。

明年抗倭英雄唐荆川500年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人称荆川先生,常州人。明嘉靖8年(1529)会试第一,殿试得二甲传胪。历任兵部主事、吏部主事、翰林院编修。因得罪皇帝,曾两次罢官。他隐居宜兴,因爱好荆溪山水,自号荆川,修文习武10余载,而~jlx,、未尝忘天下事”。当时倭寇屡犯我国东南沿海,到嘉靖年间特别猖獗。1558年流窜在舟山的倭寇负隅顽抗,明军久攻不下,经各方推荐,年过半百的唐顺之任兵部郎中,被派往江浙协谋讨寇。1559年倭寇侵入崇明三片沙,他指挥官兵奋勇齐进,乌铳、火箭齐发,杀敌120人,击沉倭船13艘,倭寇大败溃逃,取得有名的三片沙大捷。在三片沙战斗的同时,唐顺之率军驰援扬州,倭寇盘踞姚家荡,庙湾,负隅顽抗,唐率军分水陆两路南北夹击,亲自披挂上阵,官兵英勇追击,倭寇大败,出海逃遁。以后唐北上瓜州,在白驹场茅花墩斩敌600余人,全歼江北倭寇残敌。唐因平寇有功,先后升任太仆少卿,加右通政,右佥(音千qian)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在抗倭斗争中,十分重视人才选拔。戚继光原任参将,唐推荐他“先登勇敢,立有新功”,并在军中授他枪法,后来成为抗倭英雄。俞大猷遭诬陷被捕,唐多方营救,后来也成了抗倭名将。唐荆川因率军奔驰疆场,积劳成疾,又奉命救济灾民,走遍江淮海滨,受救者“存活数百万众”。1560年他抱病巡江,船至泰州,索笔手书:“岁荒民饥,有司宜加意作糜分赈,勿以本院物故而怠其事”,不久在南通逝世,终年54岁,葬于常州陈渡赐茔。
唐荆川不仅是抗倭名将,还是闻名的文学家,是明朝中叶“唐宋派”的旗手。他反对复古,主张写文章“开口见喉咙”。学习唐宋文,他编纂的《文编》,取唐宋八大家之文。唐荆川是明代著名诗人,其诗醇正自然,豪迈雄壮,是“嘉靖三大家之一”。著作《荆川集》、《南北奉使集》、《荆川历算书稿》、《诸儒要语》、《武编》、《文编》等26种,440多卷。后人辑有《荆川先生文集》(总20卷)等多种。
唐荆川是常州历史上文武全才的杰出人物。故居在今常州青果巷(唐氏八宅),其中易书堂原有规模宏大的藏书楼,即荆川读书楼。清潭新村西另有荆川读书处(原为陈渡草堂,后改陶园,五言楼),旁为荆川墓,现建有荆川公园。在东下塘有唐襄文公祠。

三朝元老史贻直
史贻直(1683—1764),字儆弦,号铁厓(音崖Yd),溧阳夏庄村人。10岁能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中举人,次年仅十七岁即考中进士,初授检讨之职。以后历任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庶子、侍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升内阁学士,次年升吏部侍郎。后来署理闽浙总督,改署两江总督,升左都御史,协理西安巡抚,又升户、兵部尚书,留陕西。乾隆即位后,历任湖广、直隶总督,经筵讲官,升户、工、兵、刑、吏五部尚书。乾隆九年(1744)授文渊阁大学士(即宰相)兼吏部尚书。乾隆十一年加太子太保。历朝似史贻直几乎遍历六部尚书者难见。乾隆二十年(1755),他为次子史奕昂担任甘肃布政使,写信给巡抚鄂昌说情,被告发而削职,令原品退休回籍。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南巡,命史贻直迎驾沂州,不久召回,再入朝拜相,仍授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史贻直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故有“三朝元老”之称。乾隆二十九年(1764)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去世后,赠太保,恩赐祭葬,由乾隆第十子送柩至溧阳,葬溧阳夏庄村前、徐角村后,翰林院立传,谥(音是shi)号“文靖”,入祀贤良祠。
史贻直少年时即娴于掌故,熟悉事理。生有才干,为政宽猛得中,务持大本,不苟为异同。性强记,饬举止,善于辞令。年羹尧伏诛后,雍正问贻直:“汝亦羹尧推荐乎?”贻直免冠,对曰:“荐臣者羹尧,用臣者皇上”。史贻直为官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年迈而行动缓慢,乾隆问:“卿感疲惫乎?”史贻直对曰:“皇上至臣年,当自知之”。乾隆听后为之开颜。乾隆二十五年(1760),适值史贻直中进士六十年,称“花甲进士”,历朝少有。为祝贺之故,乾隆曾赐诗褒奖史贻直为“人瑞”。不久又命史贻直祭祀时不必随班行礼,可坐轿直入紫禁城,有严寒酷暑不必入阁理事。待遇之厚,近古所无。
史贻直办理政务,一贯以维护大局、保持安定为原则。他曾说:“天下办事人多,懂事人少。一味地深入苛求者不能说是明白治世的道理,对事情马虎松懈者不能称为宽容大度,与人交际者不能一慨斥之为谋私,与人恭敬相处、互相密切协作办事者不能说是结党。”又曾向皇帝进言:吏部与礼部的科道官,从正途(科举)出身的人中选拔比较适当;都察院科道官,一定要用当时有清望、行为端方、刚直有骨气的入来担任。溧阳由江宁府改隶镇江府,有利于行政联系,这是史贻直要求的结果。

著名学者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又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常州人。他是我国清代著名诗人、地理学家和人口论者。他自幼丧父而刻苦读书,有文名,但科考不顺利,23岁才取得秀才资格,34岁乡试中举人,长期以教书、文墨为生。因才学过人,被当时名臣、著名学者朱筠、毕秋帆等聘为幕宾。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中进士,时已45岁,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后任贵州学政。嘉庆元年(1796)回京入直上书房,教授皇孙奕纯。他为人正直,好善疾恶,博学多才,嘉庆四年(1799)因以“丈夫自信头颅好,愿为朝廷吃一了]”的大无畏精神,上书嘉庆皇帝直陈政事,批评皇帝“视朝稍晏,又窃恐退朝之后,俳(音排)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揭露朝廷政治腐败,以越职言事获罪,充军新疆伊犁。次年遇赦回乡,埋首著述,放浪山水,自号更生居士。他学识渊博,研究领域宽阔,留给后人精神遗产十分丰富。一生所作诗文5000余篇,著述30余种。光绪年间所刊遗集共222卷。《洪稚存全集》收13种,《洪北江全集》收23种。嘉庆十四年去世,享年64岁,葬于德泽乡(今龙虎塘)前桥。
洪亮吉是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自幼与同乡黄景仁(仲则)、孙星衍友善,少年时即文才出众,与孙星衍、黄景仁、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和徐书受合称“毗陵七子”,常一起作诗论赋。1779年与黄景仁相聚京师,并一起与蒋士铨、翁方纲等结“都门诗社”。其诗与黄景仁齐名,所谓“黄诗似李白,洪诗学杜甫”。他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有“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他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在流放新疆期间,写塞外风光,尤具特色。诗笔于质直明畅中含奇峭之致。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出一篇,世争传之”。其诗词著作有《卷施阁诗集》(20卷)、《更生斋诗集》(8卷)、《更生斋诗续集》(10卷)、《鲒轩诗集》(8卷)、《北江诗话》(6卷)。
洪亮吉对地理学造诣很深,他的《春秋左传诂》、《三国疆域志》、《东晋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宋元通鉴地理通释》等博采群书,“证以昔闻,加以目验,既不信今,亦不泥古”,对差错作了订正,力求正确、科学。他还撰写了《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他的《贵州水道考》至今仍是古地理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对方志则博考分疏,“必推今昔,稽乎古图,准以今尺”,他编纂了淳化、长武、径县、固始、登封等县志和延安(代修)、怀庆(改纂)、宁国等府志,并有《与章进士学诚书》等方志论文。在地理方面,与洪亮吉齐名的还有常州同乡李兆洛和孙星衍。

瘦小的土拨鼠 332024-06-19

赵明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金石学家,著有《金石录》。21岁那年,赵明诚与...赵之廉:(生卒年待考),清朝杰出书画家,篆刻家。 赵之堔:(公元1781 1860...

Wenlll1020 262024-06-03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小小雯紫 262024-06-05

大家熟悉的展昭就是常州武进奔牛人 有历史依据

切尔西在成都219 20202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