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问答

关于圆明园的散文?

圆明园",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眼前这般断壁残垣; 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 笑啊; 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 伟岸和傲然,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石雕连同 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
进了圆明园.后来我就流泪了,但那些石块.历史呢,又没啥看的.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那场中华 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是十年前,怎么笑得出来,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圆明园是哭泣的; 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 ":去福海, 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 —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 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在大水地遗址前?血性呢, 在经过那么 多岁月之后,是遗址!谢了您哪.对我来说?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 石间,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 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 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 价值,是那种切肤的痛, 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 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 痛;对 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拖您去西洋楼您哪!
刹那,一种拜谒甚至 是一种提醒,我就是想自个 儿走走,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 嚣!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我说,对着这大水法遗址,一对情侣 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石柱,满目春色也罢,摧毁着她的骨骼, 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说是那么远,我就是这样想的. 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 右缠着, 眼眶和心口就都 隐隐地疼起来,一阵沙尘扑面而来: 笑,这片废墟留下了,穿过紫藤架,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 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耻辱呢.
十年后的今日,才发现今非昔比,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右拐, 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 的玉白石块时, 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去绮春园.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
该是来圆明园,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大水法遗址,是冷飕飕的细雨; ,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 竟也有这许多的人?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和苍天,门票从 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剩下我一人,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看着这 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没有人愿去, 我走啊走的, 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
前些年,是了,劈头劈脸,我说.
往前,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柳纱桃红藤紫.可 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 那捧着相机的说,去的圆明园.最后,不见一个人影儿.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对 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当时?就十元; 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 我有点不知所措.我说我肯定要去,静静地.再去圆明园,我没带相机,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 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 着石子, 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沿着湖边再往前,天就要阴的;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
是阴凄凄的天,冲天大火 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好在周围没人. 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哭泣的圆明园(Kaiser3344)
一直以为

钢结构彩钢板 462024-05-26

没有

阿雯雯777 62024-05-26

火烧圆明园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lO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是世界大文豪雨果证实的历史。一百多年后,一个叫伯纳·布立赛的人第一次重现了这场世界文明史上的灾难:《1860:圆明园大劫难》。我钦佩这位作者,因为即使在中国,至今也没有一本论述火烧圆明园的专著;因为他打破了西方100多年来没有人宣布对“火烧圆明园负责”的沉默。这本35万字的书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国内从不曾了解过的。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揭开了中国人沉痛的记忆,让法国人和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了他们历史上不光彩的一幕。布立赛的著作轰动了欧洲,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承认:“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为可耻。但愿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
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情结
伯纳·布立赛,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法国历史学家。他毕业于巴黎大学,攻读历史和艺术专业,毕业后曾供职于法国主要的报纸之一《费加罗报》。1974年,他进入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写作班子。
布立赛对中国的兴趣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尤其对中国的艺术感兴趣。在来中国之前,他参观过很多大博物馆,比如巴黎以收藏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艺术品见长的吉美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皇家博物馆等。因为璀璨的艺术,他对中国充满了激情。
1979年,中国首次对国外普通游客开放,布立赛第一次来到了中国,至今已来过15次。
对中国的了解越深,他越爱中国。1979年,当他去看秦始皇兵马俑时,他居然站在兵马俑前哭了。作为历史学家,他被中国文化深深震撼了。2000年,布立赛首次参观圆明园遗址,当面对一片片残留的遗迹,感受着那一片空旷和废墟时,他受不了了。“这就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干的,真是可耻至极!”身为法国人,他觉得非常羞愧。
回到巴黎后,布立赛想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于是开始查阅图书资料,可他马上发现,这是一段被西方人有意遮掩的历史,人们情愿忘记它。他去图书馆,得到的回答都是:抱歉,没有。即使有,也是庆祝“胜利”、自我吹嘘的文字。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标榜的。再问周围的法国人,也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一历史事件。
作为历史学家,他无法容忍历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更何况是这么惨烈的历史。既然没有,布立赛就决定自己来写这本书。
从那开始,光搜集各种第一手资料,他就花了2年多的时间。比如寻找参与火烧圆明园的军人、外交官、翻译官等回国后写下的回忆录等,有法国人的,也有英国人的。而这些是中国人很难了解到的。布立赛还在因特网上找到了大量珍贵的英文材料,然后在网上购买下来使用。其中很多文字材料是1860年、1861年、1862年写的,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稀少而珍贵。中国史学家评价,这其中有很多资料是我们未曾见过甚至从未曾听说过的。如果说雨果当年对火烧圆明园的评判用的是文学手法,那么布立赛用的就是大量的历史史实,后者更有震撼力,更让人无可辩驳。
据布立赛自己陈述,著书期间,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激情,或者说是愤慨。历史、事实、愧疚、记忆……这些词始终在他脑海中回荡。
这本书在法国引起了轰动。读者认为这本书“非常好”,媒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终于,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
法国人有他们所称的“记忆责任”,即必须承认和不忘记过去的错误和罪行,无论是他人或是自己所犯下的。在布立赛看来,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鲜为人知的强盗自述
我国也拍摄过《火烧圆明园》这样的电影,然而我们只能以受害者的心态来描述,我们无法知道从事劫掠的那些强盗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们何以能如此残忍地下手?布立赛为我们揭开了在中国鲜为人知的“加害国”的那一幕。
回到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时看到了什么?法国海军上尉巴吕说:“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那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参与者之一阿尔芒·吕西赞叹:“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值3000万法郎的……珍宝财富中徜徉!”
在进入圆明园之初,法国方面的将领蒙托邦曾经装模作样地下令,士兵不能随意动园中的物品。但他们所见的东西太精美了,侵略者贪婪的本性无法抑制。终于有人经不住诱惑,先动手了,魔法破除了……法国军医卡斯塔诺承认:“对圆明园的抢劫是不可避免的。”法国统帅的翻译官埃里松伯爵断言,一切阻止抢掠的尝试都是不可能的,是枉费心机、注定要失败的。“将军能做什么?他手下的军官们又能做什么?毫无办法。……无论是法军还是英军的统帅所能做的只有把眼睛闭上,视而不见……蒙托邦即便拼尽全力,也无法阻止自己的部下进入圆明园的大门。正如拿破仑一样,凭他近乎神一般的威望,也没能在滑铁卢溃败时阻止住他的部队后退。”这段为将帅辩护的话恰恰暴露了他们纵容抢劫的嘴脸。
于是抢劫变成公开的、疯狂的、得到允许的行为。令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英法两国的抢劫方式也不同。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埃里松伯爵说,“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英国人甚至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收集从圆明园掠夺来的物品,士兵必须把他们的战利品交给委员会,由委员会编制清单,组织公开出售。
对中国人而言惨烈景象再次出现:“军营变成了化装舞会,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气恼时,就把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砸碎、撕烂或者弄脏……至于银子,多得几乎不屑一顾,因为那东西分量太重……但内格尼罗中尉居然有办法用军舰带回500件之多的中国瓷器。而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中国正不惜代价地收回她散失的遗产。2000年春天,中国一家集团公司就以345万欧元的价格拍下了原属圆明园的生肖动物头像。他们还声明要收回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页;它被杜潘上校带到巴黎拍卖,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人也有人参与了抢劫
令人震惊的是,在洗劫圆明园的队伍中,居然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从天津开始,法军行军队伍后面就跟着一批强盗,法国人甚至用武力把他们赶走。可快到北京时,人数越来越多,法国人描述说“那些食客从北塘开始,我们走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他们掠夺、偷盗,甚至破坏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损坏的东西……”很多中国犯罪团伙流入圆明园,能抢的就抢,带不走的就毁掉。
事实上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尚有少数宫殿和楼台残留下来,另有某些花园、石桥、雕像和装饰柱,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可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某些不争气的中国人自己也干起了破坏的勾当。当地的有些歹徒,甚至包括监守自盗的看守人员,不停地从园中取材用以烧火,盖房子,拿来换钱,有些尚能修复的建筑就这样彻底被毁了。可以设想,如果当初中国人能自觉维护遗址,也许今天留下的圆明园的景观还能多一点。
谁应对圆明园大劫难负责?
谁该对圆明园大劫难负责?谁该对中国人负责?一百多年来没有一个参与此事件的政府公开承认和承担自己的罪责。
应该说,布立赛在《1860:圆明圆大劫难》一书中,对自己祖国和英国共同犯下的罪行认识是深刻的:“必须毫不含糊地指出,1860年对华‘远征’,是殖民战争,更确切地说,是帝国主义战争,与19世纪帝国主义殖民掠夺完全一脉相承。公开承认的目标,就是以武力打开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对西方贸易的门户。”对圆明园的焚掠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犯下的不可补赎的罪行。”“此种罪过、罪行、罪孽永远抹不掉……不只在中国人心中抹不掉,在所有人类记忆中都永难磨灭。”
然而在英、法两国各自所应当承担责任的问题上,他似乎有些偏袒法国。他认为圆明园劫难中,英国人是罪魁祸首,法国人可以算随从。理由是侵华军队,英国人有12000多人,法国只有8000多人;英国有骑兵,法国没有;法国人曾经反对过纵火。因为英国想向中国倾销鸦片,而法国人来中国只是为传教而已。
这显然在为法国开脱罪责。事实上抢劫圆明园就是法国人先动手的;法军参战人数少,可战后同样得到不少于英国一分一毫的800万两赔款;法军统帅蒙托邦还妄想永远占据舟山群岛。可见,布立赛作为一个法国民族主义者的立场依然很鲜明。
不过也许我们对他不必过于苛求,毕竟他是一位法国人,能直面这段历史,需要有勇气和毅力,况且他对英法总体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并无避讳。
中国人的集体创伤
火烧圆明园,英方居然认为只是“烧毁了皇帝所住的地方而已。”这仅仅是皇帝的个人住所而已吗?
恰恰相反,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圆明园被视为自己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根本无法忘记圆明园的毁灭。纵火者原以为打击的是皇帝本人,实际上他们伤害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它给中国人带来了集体的创伤。
吕西安·博达认为:“没有比焚掠圆明园这一胜迹更使人对洋夷恨之入骨了!”
历史学家汪荣祖说,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认为火烧圆明园只是一场惩罚统治者的个人的行动;他们认为,这座巨大的皇家宫苑是他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一疯狂的毁灭行径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清醒的英国人和法国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曾给恭亲王拍过肖像照的摄影家汤姆·约翰逊预言:这种仇恨可以很快显现出来。将成为中国人齐心协力将外国人驱出国土的共同行动。
火烧圆明园在中国人心目中被视为一场深重的民族灾难,对圆明园的伤悼贯穿了整个20世纪,并延续到21世纪,进而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要素之一,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对西方及西方自以为是的现代性的戒心与不解。至今,圆明园的废墟仿佛战场或墓地一样,仍然具有着圣地的意味,是缅怀凭吊的场所。它像一块流血的伤口一样,仍然刺痛着中国的记忆。
仇恨背后的思考
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圆明园除了留下仇恨和伤痛,还给我们留下什么?
有一组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军队的组成是40多艘战船,4000多名士兵;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英法联军总共5500人,就攻入了广州城;1860年,英法联军包括后勤部队在内,总共只有2万人。
当时的中国人有多少?3~4亿。
满清政府杀自己的百姓时毫不眨眼,但面对外敌入侵时,却根本无力组织民众抵抗。这样的腐败政府还有存在的理由吗?
仇恨和伤痛之后,我们需要清醒、理性。当我们揭露和指责入侵者的罪行和责任时,是否还应该考虑: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否也该对圆明园承担责任?落后必将挨打,这才是圆明园悲剧的根源。
必须利用一切的手段富国强民,必须对我们自己及后代保证:这样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于1840年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
在侵占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如果您满意!请及时采纳!谢谢!

爱步loveayu 332024-06-16

确切地说,圆明园应该叫“圆明三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在北京西郊海淀挂甲屯的北面。(乾隆时期有“圆明五园”之称,即圆明园、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春熙院。)
公元1644年,一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满族,入关南下,铁骑越过长城,占领了北京,占领了象征着皇权的紫禁城,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清王朝封建统治。
清的缔造者是满人,他们来自中国北方的白山黑水。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发现,雄伟壮丽的皇宫并不适合居住。高耸的宫墙影响了空气的流通;夏天的酷热干燥,皇宫更象一个火炉。习惯于北方寒冷生活的统治者很不适应,他们认为“风土清佳,以园居为胜”,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皇帝就开始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皇宫20多公里,有一片开阔地带,明清时期,这里风光旖旎,泉水遍布,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沼泽,称为“海淀”。就是在这儿,帝国的第3代统治者——康熙,在明代李伟的清华园旧址上终于建成了第一个大型皇家园林——畅春园。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这里。离宫(是指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也替代紫禁城,成为帝国真正的权力中心,紫禁城则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举行庆典,每年只是在冬天,北京最寒冷的一段日子,皇帝才会搬到这里,住上一个多月。
在畅春园的北边,是公元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玄烨赐给四皇子胤祯(雍正)的“赐园”,一个以牡丹而著名的小型花园。公元1722年春天,雍正恭迎父亲康熙来此观赏牡丹。在雍正的精心安排下,12岁的弘历(雍正的儿子,后来的乾隆)在此受到玄烨的接见,成为佳话。而这个佳话的至深影响,是祖孙三人当时所不能想象得到的。这个花园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圆明园。这次由牡丹促成的聚会,影响了大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个旷世名园与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直对祖孙三代在圆明园的这次聚会念念不忘的雍正,登基后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大清帝国的第四位皇帝宣告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帝国的新离宫。
象康熙一样,雍正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皇家画院又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他们是中国文人的精华。做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将现实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幽雅都汇聚到他的离宫中。以“样式雷”为代表的宫廷画师们则根据雍正的旨意来规划设计。
因此,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与意志。
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仿写中国江南迷人的山色湖光,是谓“移天缩地”;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的意境,是谓“诗情画意”;营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宫幻境,是谓“人间天上”。
公元1725年,雍正正式搬进圆明园,这里从此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二个离宫。“自新正郊礼(到天坛祁年殿祈祷五谷丰登)毕,即移驻圆明园,至冬至大祀(天坛祭天)前夕,始还大内”,一年中,除了夏季去承德避暑山庄暂住外,2/3的时间在圆明园居住,自雍正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直到咸丰的几代皇帝都是如此。园居生活成为了他们的惯例。
扩建后圆明园,有了宫廷区,建了朝署值衙,新辟了大宫门,拥有将近200座宫殿,面积达到了3000亩,基本形成了圆明园的格局。在它的周围,24000名组成的皇家卫队日夜巡逻,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严禁入内。
雍正当政13年后,即公元1735年暴亡在圆明园。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雍正死于“丹药中毒”。
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充满感激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数百名最优秀的画师云集皇家画院,无数工匠日夜劳作,为离宫的设计建造奉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从乾隆即位开始,新一轮的圆明园扩建持续了9年,乾隆为园中的每一处景观写诗命名,并命沈源、唐岱等人绘制四十景图,安放在九州清宴清辉阁内。
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的心目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
18世纪中期,大清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财富大量积累,国库日益充盈,“海宇升平,人民乐业”,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来的。为了感激祖先的恩赐,乾隆修建了一座皇家祖祠——鸿慈永祜(安佑宫),来纪念康熙和雍正。这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庞大的宫殿与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圆明园一直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但这并不妨碍圆明园整体的成功,成为旷世名园。18世纪中期,在西方沉迷于中国园林的的同时,一些来往于大清宫廷的欧洲人也在传送西方的信息。有人告诉乾隆,法国凡尔塞宫的水法名声显赫,他也被西方绘画中的欧式喷水池所吸引。在乾隆看来,大清是天朝王国,理应拥有媲美于凡尔塞的水法,他想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地带(属于长春园),建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西洋花园是雷氏家族唯一没有参与主持的皇家工程,代替他们的是以意大利画师郎世宁为首的几个西方传教士(法国的蒋友仁和王致诚等)。漫长的工程持续了十多年。公元1760年,工程全部完成。这就是俗称的“西洋楼”。西洋花园之后,皇家建筑工程并没有停止。根据乾隆的旨意,皇家画院和“样式雷”家族,陆续地将江南几乎所有的园林,如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小有天园,以及海宁的隅园等,都移植到了圆明园。主要营建在长春园和绮春园内。一个半世纪的修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个朝代,这个旷世园林,拥有150余景,将近1000座宫殿,占地5200多亩,是名副其实的“万园之园。“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乾隆语)。作为东方文明的一种象征,一直为天下人所推崇。
公正的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是有才识有作为的,他们所当政的三朝,达到了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局面。当时中国的版图——北抵西伯利亚,南跨台湾和南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叶岛,西达葱岭,边界直至中亚的巴尔喀什湖,形成了一个空前的大帝国。这就是所谓的国人洋洋自得的“康乾盛世”。
这个空前的大帝国,举国之富,举国之力,建造了这个旷世名园。造园的穷奢极欲,却显现了帝国由盛入衰的端倪(道光初年,因财政亏空,圆明五园易为圆明三园);而此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8世纪蒸汽机的诞生,导致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用鸦片和枪炮敲开中国大门的英法联军终于逼近北京,咸丰帝从“圆明园”起驾逃奔热河。10月18日,这个规模宏丽的“博物院”里的文物珍宝被尽情劫取后,付之一炬,大火三日不熄。这个旷世名园终成废墟。大清王朝也从此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奔跑小猪mm 242024-05-28